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14

You are browsing the site archives by month.

上海炒年糕Shanghai Rice Cake

P1050360
Recipe by Hong’s Kitchen 

材料(2人份)
400克(一袋) 切片年糕(需用水提前泡软)
50克大白菜(切段)
2片香菇
4盎司切片生猪肉
1盎司生抽
少许老抽、生姜末、芝麻油、盐、糖

做法:
炒锅烧热倒油,放入姜末和肉片炒熟。下入白菜、香菇和泡软的年糕翻炒。加生抽、老抽、盐、糖调味,翻炒至熟。起锅装盘,淋上几滴芝麻油。 Read More →

中式烹饪CHINESE CUISINE (with recipe)

c-00091a
作者:关柳红 Author Mrs. Helen Kwan
Translated by Mr. Fred Fong

中式菜肴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人们都知道中国人对烹调技术一向非常重视。对于色、香、味至上的追求使中国菜在世界上都非常受欢迎。中国菜不仅在味道上要讲究,而且也重视所用材料的补身效果。

从原始的烧烤发展到使用多种多样的器皿使烹饪发展成为一种艺术。高压锅的出现虽然使烹饪方便很多,但使用传统的陶器来炖东西可以保持食材的原味。

中式烹饪的方法通常有:烤、熏、炖、腌、焖、蒸、凉拌、煎、炸和炒。凉拌可用菜和酱肉来做前菜等,方法简单且有益于健康。焖可以用来做鸡、鸭或肉类,加上些有益健康的植物,可缓解人体老化的过程,适用于秋冬。炒是最常用的方法。不论是炒蔬菜、肉、面或饭,烹饪过程简单又有滋味。 Read More →

哈法艺术之夜让艺术走近大众Nocturne brings multicultural art out in the open

DSC_0086

Jeremy Tsang stands near his exhibit for Nocturne: Art At Night on Dresden Row in Halifax. It’s the first time the artist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festival but he said he hopes to come back again. (October 18, 2014) 曾伟豪与他在艺术之夜的作品“双喜楼”。这是他第一次将作品带入艺术之夜,同时他很期待再次加入本项活动。(2014年10月18日) Photo: Colin Chisholm

文/Colin Chisholm 
译/Christine Qin Yang

在哈法丰富的节庆活动中, 最不容错过的一项即是哈法艺术之夜(Nocturne: Art At Night)。

哈法艺术之夜吸引了来自不同年龄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

本届哈法艺术之夜出现了一位年轻的加拿大华人艺术家,他叫曾伟豪(Jeremy Tsang),出生于安大略省,在哈利法克斯读的大学。他的作品“双喜楼”便是他作为第二代华人移民的一个缩影。

“我本身对艺术的兴趣连同我加拿大华人的身份启发了我的创作。”他说:“作为移民,你要背井离乡,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你也需要不断尝试改变自己,用各种方式去适应新环境。”

当我采访曾伟豪的时候,隐约听到旁边传来艾美•怀恩豪斯(Amy Winehouse)的歌曲《Rehab》以及旅程乐队(Journey)的《Don’t Stop Believing》。这些旋律透过带有中国元素装饰的铁门传进屋里。 Read More →

对话《伊娃与我》EVA and ME: In conversation with father and author John MacIntyre

ContributionPhoto_Eva

Eva Purcell-MacIntyre and John MacIntyre celebrating the launch of their book, EVA & ME in 2014. (L-R) Eva(左)和John(右)庆祝新书《伊娃与我》的发布。 Photo credit: Vernon Oickle

文/Cyndi Sweeney 
译/Christine Qin Yang

《Eva and Me》(本文译为《伊娃与我》)以深刻的意象和纪实的手法,讲述一个中国孤儿与一位来自新斯科舍省的父亲在卢嫩堡小镇共同生活,以及这段生活旅程如何影响着他们彼此间命运的感人故事。

本书开篇引用了圣雄甘地的名言:“有爱的地方,就有生命。”书中,这位来自卢嫩堡的父亲John MacIntyre用丰富的图文记录了他的中国养女Eva Marie的故事。MacIntyre的散文记录着Eva从一个沉默胆怯的十四个月大的婴儿到充满活力的十二岁阳光少女这光阴间的转变。

MacIntyre告诉我们,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道格拉斯·科普兰为特里·福克斯所著的写真传记《特里》,该传记将特里人所皆知的故事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了大众。MacIntyre回忆道:“自从有了写书的想法,我便开始想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索我们父女之间,于是照片和文字成为这种方式的主要内容。”

创作伊始,他的女儿Eva对此并没有太感兴趣。MacIntyre笑着分享道:“我一直希望她能加入,但她开始并未参与。我们之间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而且她的故事都非常精彩。” Read More →

世界顶级二胡大师高韶青A Conversation with George Gao

George Gao, known across the world for his masterful erhu music, uses an upgraded erhu of his own invention, called a Shao Qin. His upgrades give the instrument a greater deal of range. (Photo: Chris Muise) 世界著名二胡大师高韶青和他独创的“韶琴二胡”。他设计改良后的韶琴二胡音域极广。

文/Chris Muise
译/Christine Qin Yang

单凭他那静谧的曲风,你难以想象这位世界闻名的音乐大师曾经也只是个顽皮的小孩。

今年秋季正直全球孔子学院建院十周年之际,高韶青先生被特邀前往哈利法克斯圣玛丽大学孔子学院参与庆典活动。在这里,这位世界公认的当今最优秀、最创新的二胡大师之一、现代二胡音乐的代表人物与《打开加东》分享了他的成长故事。

“我小时候太淘气了。老是和别的孩子打架,还总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我记得有一天,我刚和别的孩子打完架,把自己弄的全身是伤。于是,我妈妈决定采取一些措施让我静下心来。” 高韶青回忆道。

高韶青的母亲是小学音乐教师,父亲是工程师,但对音乐极其热爱。于是,建议儿子学习一样乐器作为爱好便是理所当然的选择。高韶青后来觉得,这也可能是父母的良苦用心,让他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逃脱靠出卖苦力吃饭的命运。

“我觉得当年父母有他们的想法,他们想教我一些音乐,让我不用下地干活。”高韶青回忆道:“就这样,我开始拉起了二胡。” Read More →